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四下反切直良切頁碼第129頁,第31字續丁孫
腸大小腸也。从𠕎昜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八反切宙良反頁碼第335頁,第3行,第1字述
大小腸也。從肉昜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白虎通》:心之府也。膀爲胃紀也,心爲支體。心故有兩府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四下反切直良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672頁,第4字許惟賢第300頁,第1字
大小腸也。
段注《白虎通》曰:大腸小腸,心之府也。心者,主禮。禮者,有分理。腸之大小相承受也。腸爲胃紀。胃爲脾府。心爲支體主。故有兩府。《素問》曰:大腸者,傳道之官。變化出焉。小腸者,受盛之官。化物出焉。按所引《白虎通》從顏氏《急就篇》注所引也。藏府古通偁。如《周禮》注五藏倂胃,旁光,大腸,小腸爲九藏是也。
从肉。昜聲。
段注直良切。十部。
白话解释肠,大小肠。字形采用“肉(月)”作边旁,采用“昜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,左「肉」右「昜」。篆文從肉、昜聲。從「肉」表示與人或動物有關;「昜」表示音讀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隸書右邊誤變成「易」。楷書從篆文來。
腸字的相关索引#书籍索引1汲古閣本第257頁,第12字2陳昌治本第343頁,第1字3黃侃手批第268頁4說文校箋第170頁,第13字5說文考正第162頁,第9字6說文今釋第576頁,第5字7說文約注第1001頁,第2字8說文探原第2347頁,第1字9說文集注第839頁,第2字10說文標整第102頁,第28字11標注說文第166頁,第18字12說文注箋第1302頁,第2字13說文詁林第4477頁【補遺】第16671頁14通訓定聲第3518頁,第4字15說文義證第343頁【崇文】第1369頁16說文句讀第501頁17古字詁林第四冊,第424頁,第2字18古字釋要第426頁,第7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