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
亲朋好友分离时
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
这一风俗
从两千年前的古老诗歌吟唱至今
从未断绝
“此夜曲中闻折柳,
何人不起故园情。”
“自此改名为折柳,
任他离恨一条条。”
“折柳亭边手重携,
江烟澹澹草萋萋。”
……
在文人骚客笔下,柳树被赋予离别、思乡、悼古、清高、柔美等诸多意象,其中最经典的文学意象便是送别。 由于柳字发音通“留”,柳树就成为古人寄托相思之树,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。用柳祝福远行的人们随遇而安,希望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。
最早将柳树与惜别联系起来的文学作品是《诗经》。《诗经·小小·采采》中载 : 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来我思,雨雪霏霏。”这里将戍边军人离家时内心的凄凉化为杨柳依依惜别的主观情思。自秦以后,“杨柳依依”便成为一种富于美感的表 达离别的经典意象,被历代诗人传承下来。
两汉时期,经济文化繁荣,内外开放,交通便利。于是商人外出经商,学子外出求学的情况日益增多。有离别就会产生思念与牵挂,游子思念家乡,妻子思念丈夫,长者思念旧友。离别主题的诗歌不断增多。比如《古诗十九首·青青河畔草》:“青青河畔草,郁郁园中柳。盈盈楼上女,皎皎当窗牖。娥娥红粉妆,纤纤出素手。”诗歌运用比兴手法,以春日里郁郁葱葱的柳树起兴,引出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对情郎的思念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诗人对柳树的吟咏从春季延展到春夏秋冬四季。自号“五柳先生”的陶渊明曾在《拟古诗九首》(其一)中写道:“荣荣窗下兰,密密堂前柳。初与君别时,不谓行当久。出门万里客,中道逢嘉友……兰枯柳亦衰,遂令此言负。”诗中以春秋季节柳的荣枯象征时光易逝和对挚友离别的思念。到了隋朝,新开凿的大运河两岸遍植杨柳。隋代无名氏的《送别》诗云:“杨柳青青着地垂,杨花漫漫搅天飞。柳条折尽花飞尽,借问行人归不归?”“柳条折尽”这一现象说明,隋代折柳送别这种习俗已经相当普遍了。
唐代是咏柳诗歌最繁荣的时期,《全唐诗》中仅专门咏柳的诗就有400多首。唐代诗人更是将柳的“离别”与“思念”意象发挥到了极致,杨柳往往和“客”“行人”“送别”“游”“归”“攀折”“断肠”等字眼一起出现,让杨柳成为离别、思乡的典型。比较著名的包括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王之涣的《送别》:“杨柳东风树,青青夹御河。近来攀折苦,应为别离多。”李白的《劳劳亭》:“天下伤心处,劳劳送客亭。春风知别苦,不遣柳条青。”后两句是诗人丰富的想象。
到了宋朝,折柳不仅是送别,也是望归。李贺《致酒行》中写道:“主父西游困不归,家人折断门前柳。”此处的“折柳”是盼望征人归来的意思,折断门前柳也未归,可见迟久之意。后来元明清几朝人折柳的意蕴,大抵不过在唐与宋之间徘徊。清末词人樊增祥在一首广为流传的《一剪梅》中写道:“携手今朝。折柳明朝。”表达的同样是思念之情。
图片来源:央视新闻
从“迎客松”到“折柳送别”
在璀璨的烟火中
北京冬奥会徐徐落幕
折柳寄情,祝君顺意。
浪漫的中国人,
便是用柳枝这一意象,
把这份独一无二的中国式心意,
将临别的万千心情道尽。
来源:福建科普
编辑: 林文圣 审核:詹林星 监制:傅文源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